
咱们今天聊个哭笑不得的话题,叫“PPT合伙人”与“产业过家家”。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财经新闻里,最不值钱也最泛滥的东西,就是各种“战略合作协议”。今天这家和那家结盟了,明天那个协会又牵头搞了个生态圈,乌泱泱一群西装革履的人,坐在背景板前面,微笑着握手,镁光灯一闪,一篇通稿发出来,标题都差不多——“强强联合,共谱新篇”。
这场景,熟悉不熟悉?本质来看,这就是一种商业世界的“预制菜”。流程高度标准化,味道寡淡但绝对安全,主打一个效率。一个地方出了个新政策,比如某个岛要搞自贸港了,那好,围绕这个概念的“合作”预制菜就可以光速上流水线。首先,得有个“地头蛇”,通常是本地的国企或者有深厚政府背景的单位,他们掌握着资源和牌照,但可能创新和效率差点意思。然后,得来个“过江龙”,一般是外地来的民企,手里有点技术,或者更关键的,有套漂亮的资本故事可以讲,他们需要本地资源来落地。这俩直接谈,有时候互相不信任,或者干脆没渠道认识,这时候就需要一个“媒婆”,也就是各种行业协会、商会。协会的价值就在于攒局,把两拨人凑到一张桌子上,大家身份都好看。最后,为了让这个局显得更有技术含量和前瞻性,还得请个“军师”,大学教授、研究院专家之类的,往那儿一坐,引经据典,从宏观经济聊到技术奇点,把一个本来可能是纯粹的生意,包装成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。
你看,地头蛇、过江龙、媒婆、军师,角色齐了,这台戏就能开唱了。开个座谈会,地头蛇先发言,感谢领导关怀,介绍一下自己家底多厚,责任多大,未来要为本地发展做多大贡献。过江龙接着讲,上来就是一顿彩虹屁,夸本地营商环境好,政策有远见,然后开始秀肌肉,我们有什么独家技术,什么全产业链生态体系,什么闭环,什么赋能,一堆让人听着肃然起敬但又不太明白的词。媒婆负责打圆场,说我们协会就是平台,就是桥梁,就是要促进大家资源共享,实现共赢。军师最后做总结发言,从一个更高的维度,把这次合作的意义拔高到国家战略层面,什么能源安全,什么科技自立,听得人热血沸沸腾。
会开完了,照片也拍了,通稿也发了,然后呢?然后可能就没然后了。大家交换了名片,加了微信,客气几句“回头约饭”,就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里。那个所谓的“战略合作”,很多时候就永远停留在了那份框架协议里。因为这种合作的本质,很多时候不是为了“做事”,而是为了“作秀”。
这背后有个逻辑比较硬的道理。在一个信息过载、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做出实际的东西太慢了。建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,从勘探、审批、建设到并网,没个三五年下不来,中间还充满了各种技术和政策的不确定性。但是,开一场会,签一个协议,发一篇新闻稿,只需要一天。这一天产生的“声量”,在短期内,可能比你吭哧吭哧打五年地基带来的效果还要好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一个“与XX公司达成新能源战略合作”的消息,可能就意味着两个点的股价涨幅。对于需要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的企业来说,一份看起来高大上的合作协议,就是递给有关部门的最好申请书,证明“我们正在积极响应号召,搞高科技”。对于协会领导来说,这是年度工作报告里亮闪闪的一笔。对于专家来说,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个成功案例。
你看,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,除了那个最应该被创造出来的“价值”本身。这就是我说的“产业过家家”。大家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,说该说的台词,走该走的流程,看起来有模有样,但本质上,只是在消费一个概念,而不是在创造一个实体。PPT做得比楼盖得都结实,商业计划书里的生态闭环比现实中的产业链都完美。
这种现象,其实是人性使然,太阳底下无新事。你把这事儿往历史里一套,就更好懂了。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各路诸侯最喜欢干嘛?会盟啊。今天在酸枣会盟讨伐董卓,明天又在哪里歃血为盟共抗曹操。每次会盟,那场面,锣鼓喧天,旌旗蔽日,各路人马齐聚一堂,盟主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,大家一起喝酒,一起发誓,然后各自心怀鬼胎地回到自己的地盘上。真正出兵动真格的有几个?大部分人都是来刷个脸,混个政治资本,回去好跟自己人吹牛批:“看到没,十八路诸侯我都拜过把子了,我才是正义的一方。”现在的很多商业联盟,和古代诸侯会盟,内核上有什么区别?“自贸港”就是“匡扶汉室”的旗号,“海洋能源”就是大家要去抢的“荆州”,谁都想要,但谁都不想第一个把自己的家底砸进去。所以,先开会,先结盟,把声势造起来,至于谁来当那个先锋,谁来啃硬骨头,到时候再说。
所以,这给我们普通人,尤其是我们这些天天看财经新闻的股民,提了个醒。那就是要对一切“宏大叙事”和“战略合作”进行祛魅。你看到一个利好消息,别激动,先问自己几个“草台班子”式的问题:这事儿谁牵头的?谁真正出钱?钱从哪来?具体谁来干活?干活的人KPI是啥?什么时候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或者收入?如果这些问题都找不到答案,新闻稿里全是“将要”、“有望”、“计划”、“共建”这类词,那这事儿大概率还处在“过家家”的阶段。
一个冷知识炸弹是:一份印刷精美的战略合作协议,从起草到法务审核再到双方盖章,全部流程走完的直接成本,可能还不到五万块钱。但它在资本市场上撬动的预期和市值,可能动辄就是五个亿。这个杠杆率,比你干任何实业都高得多。这才是这门生意的真正核心,也是它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。
当然了,说了这么多,我自己不也还是天天看这些新闻稿,然后假装看懂了的样子,毕竟,我们股民的想象力,才是支撑这个体系不断玩下去的唯一硬通货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配资网站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